首页>数据资讯>钢市分析

李新创: 2020年钢铁行业6项工作亟待攻坚

2020-01-15 10:27:00

  本报记者 何惠平
  1月11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一次会员大会上就当前行业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指出,2020年,钢铁行业亟待在控产能、加快超低排放改造、优化布局、推进兼并重组、创新驱动、加强产业链协同等6个方面发力攻坚。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李新创表示,2020年,钢铁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钢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6项重点、难点工作亟待发力攻坚:
  一是严禁新增产能,严格产能置换,加大违法违规新增产能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健全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大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的力度,形成一批环保水平高的A级示范企业,实现“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
  三是科学实施产业布局,重点解决“画地为牢”“劳民伤财”的同城搬迁问题,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优化布局,大力提升行业企业竞争力。
  四是稳步推进兼并重组,针对掌控力与自律能力弱等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强强联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和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能合作等多措并举,切实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强化标准引领和创新驱动,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钢铁行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赋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六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探索建立面向长远、互利共赢的铁矿石供需机制,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共建协同高效的钢铁产业生态圈。
  减量置换是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钢铁产量和消费量仍将保持在高位水平。长期来看,减量化依旧是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2019年9月国务院开展的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督导检查工作情况,钢企产能利用率超过100%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企业高达150%,甚至是170%以上。加之在产能置换过程中,不排除有企业通过“以小报大”“批小建大”等方式违规扩充钢铁产能的情况,以及部分“僵尸产能”的复活,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钢铁行业严控新增产能的压力,也将影响钢铁行业有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李新创建议,政府应继续保持政策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的违法行为;继续保持政策战略定力,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严控产能方面,行业协会作为产业政策重要参与者,一是加大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和行业发展形势的讲解力度,特别是要对产能规模较大、企业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实施精准对接与指导;二是协助政府做好钢铁产能的摸底与核查等工作,进一步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三是面对新问题、新形势,研究并提出严控新增产能的组合政策建议,充分发挥组合政策成效,全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钢企来讲,首先是依法依规发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其次是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布局优化、品种优化、节能环保升级、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和产品质量升级等工作。”他强调,“同时要做到自律发展。行业秩序好,对所有钢铁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好。否则,一旦市场秩序被破坏,必将导致新一轮的资源抢夺战、产品价格战,所有企业都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
  电弧炉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李新创认为,当前,电弧炉发展既有良好机遇,也有巨大挑战。从政策、资源、环保等角度看,电弧炉发展迎来良好机遇,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原因:
  一是产能置换政策鼓励发展电炉钢。2017年末,工信部对原产能置换办法进行修订,出台了《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17〕337号),提出各地区钢企内部退出转炉建设电炉可实施等量置换,这对处于产能置换要按1.25∶1比例实施的环境敏感地区钢企有很大吸引力,将促进电炉钢发展,进而对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2019年8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引导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了“到‘十四五’末,各省(区市)置换建设的短流程炼钢产能占承接总产能的比例应不低于30%”的目标,为发展电炉炼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废钢资源趋于充裕。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未来废钢资源回收也将出现一个快速放量增长的阶段。据估算,2020年,我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00亿吨,废钢产生量可达2.6亿吨左右;2025年,我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20亿吨,废钢产生量可超过3.0亿吨。届时国内废钢资源的供应紧张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随着国家规范废钢铁行业的发展、营改增等税收政策的配套落实,钢企获取废钢资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发展电炉钢奠定基础。
  三是环保政策倾向电弧炉短流程。目前,“2+26”城市已实施的采暖季停限产政策是基于高炉产能进行核算的,因此该区域内全废钢电弧炉企业几乎不受限产影响。此外,高炉—转炉长流程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全废钢电弧炉短流程,随着未来钢铁工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政策将为全废钢电炉短流程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他同时指出,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成本高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电炉钢成本受废钢、电力和炭素电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目前电炉钢成本比转炉钢高约300元/吨。另外,全废钢电炉炼钢钢水洁净度难以得到稳定有效保障,短流程企业还面临着难以实现品种结构调整的巨大障碍。
  “要合理掌握电炉钢发展节奏,不能一哄而上,应根据自身条件有序发展。长短流程结合仍然是未来钢铁行业工艺流程变化的方向。”李新创强调。
  “软硬兼施”推动超低排放
  钢铁行业实现超低排放任重道远。李新创认为,钢企要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同时着手,加快实现超低排放。
  首先,硬件方面还需要补齐短板。钢铁行业工艺流程长、产污环节多,钢铁联合企业有组织排放口多达数十个,无组织排放源更是高达数千个,物料和产品运输量大,导致钢铁行业实现超低排放的难度极大。而大多数钢企对于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理解不到位,对实现超低排放的难度认识不足,没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导致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中存在明显短板,如脱硝治理技术路线选择不当,DCS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和CEMS系统(烟气在线监测系统)不健全等。
  其次,软实力需要同步提升。大多数企业认为超低排放就是选择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使用最顶尖的环保设施,却忽视了环境管理软实力的提升。厂内厂外清洁化运输结构的缺失、环保管理人员数量与业务能力的不足、治理设施源头指标的不可控、现场运维人员环保理念薄弱等诸多问题,大幅蚕食了企业高昂环保投入带来的成效,企业环境面貌并未根本转变,企业的环保治理热情也消耗殆尽。
  他指出,要啃下这两块“硬骨头”,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照《关于做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指南》,对厂内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排查和预评估,按照相关要求对全工序的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清洁运输进行全面提升。二是在建立全厂完备的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基础上,开展卓越环保绩效管理,以建立环保考核体系为核心,以现场管理为抓手,从战略决策、组织管控、人员管理、薪酬考核、制度规范等方面对企业环保管理水平进行持续改进,推动企业成为“认知环保—精益环保—卓越环保”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网站实习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